欢迎来到潮三国,本站分享关于三国人物_故事_战役_排行以及历史地图的三国网站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发布时间:2022-09-01 10:26 分类:三国演义简介 文章出处:潮三国 作者:三国「三国演义」小潮 阅读数量:

  潮三国小编下面与三国迷的朋友分享关于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等话题,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三国演义简介视频

  相关三国演义的文章阅读推荐: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大全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不完全是真实历史,小说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是虚构的。

  它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1、黄巾起义,群雄逐鹿: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宦官专权,民不聊生。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乱世之中,一代英雄人物竞相涌现。然而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联盟开始分崩离析,袁绍欲谋取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联合刘表将孙坚杀死。

  同时,袁绍又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此时的曹操也广招贤才,积聚实力,群雄逐鹿的雏形初成。

  2、衣带秘诏,官渡之战: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释义: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除去了袁术、张绣、吕布等人,展现了非凡的治国才能。

  汉献帝不甘于被曹操胁迫,联合董承、刘备等大臣,秘密颁布“衣带诏”意欲除掉曹操,却因事机不密反遭其害,致使董承等人被杀。

  刘备侥幸逃脱,前往河北依附袁绍,与关羽张飞兄弟分离,袁绍以“衣带诏”为名,率领大军讨伐曹操,双方于官渡展开艰苦鏖战。

  3、荆襄风云,火烧赤壁:

  刘备在汝南战败,投奔荆州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又心怀天下的诸葛亮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此时刘表亡故,荆州落入曹操手中。

  刘备遭曹操沿途追杀,命悬一线,幸而有诸葛亮、赵云等人死命保全才得以存身。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最终促成孙刘联军。

  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以弱胜强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4、曹丕篡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爆发濡须之战,杀得难分胜负。西凉马超起兵报仇被曹操平定,曹操进爵魏公、魏王。

  拥有荆州的刘备则历经一番争斗打败刘璋,以“凤雏”庞统之死为代价夺占西川,并趁曹军立足未稳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后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

  坐镇荆州的关羽率军攻打曹魏,于罾口川水淹七军,威震天下,此时荆州防务空虚,被东吴都督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袭击。

  进退失据的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身亡。此时,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进而逼迫汉献帝退位,自称魏帝。

  自此,大汉王朝不复存在,曹丕篡汉后,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名在益州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

  至此,天下大势底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称帝后的刘备,不顾劝阻东征吴国。出兵前夕,张飞亦死于非命。刘备痛心疾首,亲自领兵挥师东进,一路所向披靡。

  情急之中的孙权用人不疑,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终于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溃蜀军,刘备率败军撤至白帝城时病倒,并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

  5、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蜀国元气大伤之时,曹丕联合东吴与蜀汉降将孟达、南蛮孟获等势力五路发兵进攻蜀国。

  诸葛亮临危不惧,派出马超、赵云等猛将把守关口,又派出李严、邓芝等人说服孟达和东吴,安居平五路。

  为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决计征伐曹魏。

  为保后方太平,诸葛亮亲领大军远征云南,以七擒七纵的大仁大智,平定南蛮孟获之乱。

  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曹魏大权握于司马懿手中,诸葛亮率领兵马六出祁山,决心为恢复汉室鞠躬尽瘁。

  在此期间,诸葛亮收服姜维,且以平生所学相授,曹魏则以司马懿为统帅与蜀军对阵。

  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旷世奇才在无数次战斗中展开周旋,并在斗争中相互敬慕,留下了“失街亭”“空城计”“胭粉计”等典故。

  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延绵数载却不分胜负,诸葛亮最终因为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蜀汉举国同悲。

  6、三分归晋,天下一统:

  曹睿死后,魏主曹芳继位,司马懿从大将军曹爽手中夺得兵权,此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把持魏国大权,并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家族自此权势滔天。

  司马昭进而公然弑君,杀死魏主曹髦,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主孙皓最终也投降西晋,百余年的战乱从此平息,天下一统。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

  《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

  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三国演义后世影响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的文学特色

  1、作品主题:

  ①《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②《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国家或地区政权,统一长久了要分开,分开长久了要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

  ③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战争的愿望。

  ④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⑤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2、艺术特色:

  ①历史叙事: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②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③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确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

  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④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

  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⑤应用文: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次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大量、频繁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书中的许多重要关目和重大事件如桃园结义、董卓之乱、帝王废立等,都与书信等应用文体的使用效应有关。

  三国演义核心人物: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小说中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

  2、司马懿字仲达

  由于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刘备字玄德

  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小说中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第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这位隐居隆中十年的“卧龙”,到小说第一百零四回离世。

  5、孙权孙权字仲谋

  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

  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的好句

  1、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2、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被袁军围困,曹操语

  3、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6、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芝对孙权语

  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论英雄

  8、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语

  9、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后世对孙策的评价

  10、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1、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隆中对

  1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13、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王朗对帝语

  14、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

  15、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吴质语

  16、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17、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公庙前的某联

  18、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19、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语

  20、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途经卧龙冈,某人唱

  21、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2、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

  23、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身处危难,不抛弃百姓,后世对刘备的评价

  24、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25、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

  26、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后世对孙权的评价

  27、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28、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29、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后世对关羽的评价

  30、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死前语

  31、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孔融、田楷亦各相别,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

  32、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诸葛亮语

  33、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34、原来孔融、田楷两路军马,惧怕曹兵势猛,远远依山下寨,未敢轻进。曹操见两路军到,亦分了军势,不敢向前攻城。

  35、谁敢杀我?——魏延最后一句

  36、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37、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38、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39、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40、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辕门射戟前吕布语

  41、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后世对关于的评价

  42、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为报当日之恩情,关羽放了曹操,后世的评价

  43、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

  44、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流传新野民众的歌谣

  45、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46、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47、曲有误,周郎顾——江东民谣

  48、曹操于黄昏时分,引军至西寨,四面突入。寨兵不能抵挡,四散奔走,曹操夺了寨。

  49、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赵子龙语

  50、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某童谣语

  51、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后世对张飞的评价

  52、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刘备对表语

  53、汝比那颜良文丑如何?——关羽过五关时

  54、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55、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56、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对孙权的`遗言

  57、苍头临大敌,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后世对黄忠的评价

  58、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59、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后世对田丰的评价

  6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1、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徐庶对曹操语

  62、陛下初登宝位,未可动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设学校,以安民心;遣使入川,与蜀同盟,共分天下,缓缓图之——张昭对孙权语

  63、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

  64、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65、

  66、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途经卧龙冈,某人唱

  67、曹贼休走!——好多人讲过

  68、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关羽借吕蒙口骂孙权

  69、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后世对刘禅的评价

  70、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71、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后世对的周瑜评价

  72、董太后宣张让等入宫商议曰:“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重,我将如何?”让奏曰:“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把握军权;重用臣等:大事可图矣。”

  73、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郑泰语

  74、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某南安人对姜维的评价

  75、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76、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

  77、两人到门边,城上火炮滚下,乐进马不能入。典韦冒烟突火,又杀入去,到处寻觅。

  78、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79、犬豕何堪共虎斗,鱼虾空自与龙争——关于刘岱、王忠策反刘备失利一事

  80、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尔!——杨修揭穿事实

  81、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82、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83、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火烧兀突骨的蛮兵,诸葛亮语

  8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85、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关羽被孙权围困,后世的评价

  86、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诸葛亮对姜维语

  87、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许劭对曹操语

  88、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语

  89、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90、我乃汉将,焉能降吴狗乎!——傅彤夷陵战死前语

  91、三姓家奴!——张飞骂吕布

  92、操即使典韦出马,直取侯成。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

  93、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说曹操

  94、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关于挥泪斩马谡一事,诸葛亮语

  95、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96、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关于张苞逝世,诸葛亮为此昏倒一事,后世的评价

  97、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华佗交给吴押狱的《青囊书》,被其妻所烧毁一事,后世的评价

  98、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语

  99、纵有埋伏,有何惧哉!——关羽麦城突围时

  100、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

  101、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肺腑之言

  三国演义赏析: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

  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三国演义的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

  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以上关于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等话题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若有不足之处,请谅解,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一起探讨,一起收获。

阅读全文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http://www.cr-seo.com/sgyyjj_1977.html
本站潮三国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大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