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三国小编下面与三国迷的朋友分享关于夷陵之战简介,三国演义彝陵之战主要内容等话题,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夷陵之战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的刘备夷陵之战视频
三国著名战役文章相关阅读推荐: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 夷陵之战谁赢了?
一、夷陵之战简介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简介 三国演义彝陵之战主要内容
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
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孙权只有积极备战迎敌。
在战争的前期,刘备率领的蜀军步步紧逼,已经驻扎到长江西岸,军心振奋,气势正盛,而东吴一方,陆逊通过观察蜀汉大军,认为此时不宜直接迎战,而应该先挫其锐气,等待时机再两军开战,这是陆逊判断精准 ,后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汉大军,军心涣散,战备松懈之时,火烧连营四百里,大败蜀军。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流传百世。蜀汉则是重伤元气,战役结束的第二年,刘备便归西了,可叹可叹。
夷陵之战哪一年发生的
夷陵之战哪一年发生的
夷陵之战是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
夷陵之战在哪里发生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
夷陵之战谁赢了谁输了
孙权赢了。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
夷陵之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一、起因:孙权看刘备逐渐壮大后有的后顾之忧,就联合曹操(当然曹操同时也在利用他)杀了关羽,刘备大怒,发动夷陵之战。
二、过程:刘备轻敌,被一个书生陆逊放火烧了军营,刘备撤退,从此一病不起,在永安县拖孤与诸葛亮后便去世。
三、影响:从那以后就真正的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夷陵之战图片
夷陵之战图片
夷陵之战地图
夷陵之战图片
三国演义彝陵之战主要内容
二、三国演义彝陵之战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是三大战役,这就是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之间的“官渡之战”、曹操集团与孙、刘联盟之间的“赤壁之战”,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的“彝陵之战”(第81—84回)。
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在此之前,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严重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抵御。两军在彝陵一带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利用蜀军兵疲意懈之机,发动火攻,大败蜀军。这一战役,巩固了东吴对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控制,而蜀汉的实力则大为削弱,再也没有可能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的计划。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把“彝陵之战”作为后半部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苦心经营,把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写得曲折起伏,惊心动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彝陵之战”的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刘备即皇帝位之初,即下诏伐吴,欲为关羽报仇。赵云、诸葛亮、秦宓先后谏阻,刘备皆不听。张飞因鞭挞部将范疆(按:当作“范彊”)、张达而被刺,刘备报仇之心愈切。东吴君臣闻刘备御驾亲征,尽皆惊恐,遣诸葛瑾求和,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刘备不允。孙权为免两面受敌,遣使向魏称臣。蜀军先败吴军左右都督孙桓、朱然,将孙桓困于彝陵城中; 继败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关兴杀死仇人潘璋;糜芳、傅士仁杀死马忠向刘备请罪。蜀军声威大震,孙权再度求和,刘备仍不允,誓灭东吴。
第二阶段,蜀、吴两军相持于彝陵、猇亭一带。经阚泽力荐,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全权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不顾诸将怀疑讥讽,命令坚守关隘,不许出战。刘备屡次挑战不得,心中焦躁,又见天气炎热,遂命全军移屯于林木茂密之处,连营数百里,欲待夏尽秋至,再乘凉进兵。
第三阶段,吴军发动火攻,蜀军遭到惨败。陆逊见蜀军兵疲意沮,防备懈怠,下令火烧蜀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刘备仓惶逃入白帝城,傅肜、张南、冯习等战死,黄权率江北蜀军投降魏国。陆逊乘胜追击,在鱼腹浦误入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陆逊为防魏军乘虚来袭,下令班师。
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彝陵之战”写得相当成功。综观整个单元,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 艺术地反映了吴胜蜀败的必然性。在彝陵之战中,蜀军挟威而来,乘胜而进,志在必得,结果却惨遭败北;吴军初战不利,一退再退,最后却大获全胜。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蜀军因胜而骄,因骄而怠,调度无方;而吴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攻其不备。
蜀军的最高统帅刘备,虽然征战半生,经验丰富,但他并没有真正精通兵法,缺乏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身边又没有一个精通韬略的得力谋士,只好凭着报仇雪恨的冲动去率意而为。
当与孙桓、朱然、韩当、周泰等吴将强攻硬打时,他还有点办法;但与深谋远虑的陆逊相持,他却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他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对手,盲目自信。当陆逊刚到前线指挥时,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
他却根本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当陆逊坚守不出时,马良再次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他却不以为然:“彼有何谋?但怯敌耳。
向者数败,今安敢再出!”当他移营于林木茂密处,马良又建议画成图本,询问诸葛亮是否妥当;他还是满不在乎:“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如此轻敌麻痹,岂能不败?相反,吴军主将陆逊则知己知彼,沉着冷静,谋而后动,自然是稳操胜券了。
(二) 突出了吴军取胜的战术特点。在彝陵之战中,吴军取胜的决定性手段是火攻。“火烧连营”与“火烧乌巢”、“火烧赤壁”先后辉映,堪称《三国演义》中最撼人心魄的“三把大火”。
确实,在装备落后的古代,发动火攻乃是大量杀伤敌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当年曹操打袁绍用了火攻,周瑜打曹操也用了火攻;现在,陆逊打刘备,同样也用了火攻。然而,虽然同是火攻,“火烧连营”却与“火烧乌巢”、“火烧赤壁”并不雷同,而是各有特色。
“火烧乌巢”时,曹操是轻骑奔袭袁军屯粮之处,烧之以乱其军心,再趁势猛攻,“火烧赤壁”时,周瑜是利用曹军船舰连锁之机,通过黄盖诈降来发动火攻,火势迅速蔓延,使曹军陷入极大的混乱;而“火烧连营”时,陆逊则是命令军士“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焰硝,各带火种”,“但到蜀营,顺风举火”,“每间一屯烧一屯”,可谓遍地开花。
令蜀军无处逃避。富有特色的火攻描写,不仅突出了陆逊的智谋,而且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三) 成功地塑造了刘备、陆逊等人物的艺术形象。这是这一单元最主要的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印象是宽厚、仁爱、弘毅、坚忍。他颠沛半生,屡遭挫折,却一直奋斗不息,始终不忘“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他胸襟豁达,能屈能伸,善于适应各种环境;他爱民如子,礼贤下士,从善如流……这一切,构成了封建社会中“明君”的典型形象。
然而,在“彝陵之战”中,我们却看到了刘备性格的其他侧面。上面谈到他的盲目自信,轻敌麻痹,这与他多年来谨言慎行的表现是多么不合拍! 更重要的是,当他出兵伐吴之前,蜀汉新建,基业未稳,强敌在北,正需君臣同心,兢兢业业,逐步增强国力,以求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然而,他却不识大体,不顾大局,一心只想着为关羽报仇。心腹大将赵云谏阻他:“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他却不管这么多,非要捉住孙权,“啖其肉而灭其族”不可。赵云提醒他:“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他却根本听不进去,“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学士秦宓奏道:“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他却硬要说这是“大义”。秦宓担心:“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他竟勃然大怒,差一点杀了秦宓的头。
甚至连他最为敬重、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再三苦谏,他也听不进去,说什么:“朕意已决,无得再谏!”这与他多年来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的表现,相去何止万里! 其实,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是要夺回荆州,因为荆州对于他实在太重要了。
但是,作者有意把这放在次要地位,而竭力渲染他把兄弟之情看得高于一切的态度。为了给结义兄弟报仇,江山可以不顾,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实际上表现了古代小生产者对理想中的“君臣加兄弟”的人际关系的憧憬。
在小生产者看来,刘备的所作所为可能很美,很动人;而今天的读者却会认为刘备丧失理智,并由此想到,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是“明君”也常常有不明之时。
在“彝陵之战”这个单元里,陆逊的艺术形象似乎更为突出。如果说,在袭夺荆州之前,他向吕蒙献计还只是初露锋芒的话,那么在这里,他的雄才大略便大放光彩了。
当蜀军节节获胜,东吴人心震骇之时,孙权要他“总督军马,以破刘备”,这位资历不深,声望不高的“书生”毫无畏缩之态,只是一再提出:“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
倘文武不服,何如?”待到孙权当众赐以白旄黄钺、印绶兵符,并且宣布:“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他便毫不推辞,欣然受命。寥寥数语,写出了他充满自信的神态。当他到达前线后,尽管众位老将不服,甚至暗暗讥讽,他却毫不在意,从容部署。当众将纷纷请战时,他一再阻止,命令全军养精蓄锐,以观敌之变。
而当诸将以为蜀军阵脚已固,难以击破时,他却断定“取之正在今日”,使众将尽皆叹服。他巧妙布置,发动火攻,大败蜀军,使东吴危而复安,立下了赫赫功勋。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他始终高瞻远瞩,不急不怒,因势利导,指挥若定,表现出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彝陵之战的胜利,使他赢得崇高的威望,理所当然地成为东吴政权的擎天柱,成为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作者在“忍辱负重”四字上大作文章,使陆逊形象独具个性特色。
除了刘备、陆逊之外,这一单元的几个次要人物的形象也颇为鲜明,如孙权的知人善任、用而不疑,阚泽的慧眼识人、为国荐贤,赵咨的能言善辩、不辱使命,马良的忠勤国事、谨慎细密等等,都使人难以忘怀。
三、 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公元221年7月,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挥师征东,向孙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刘备派遣部下舞伴、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人,夺取长江三峡峡口,攻入吴境,击破了东吴守将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因劝刘备不成,而被嫌弃的悍将黄权,被刘备派去驻扎长江北岸,美其名曰“防范曹魏乘机偷袭”。
之后让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土著一起起兵反吴。可以说,刘备东征,前期是异常顺利,顺分顺水,士气大振。
反观孙权,在与刘备求和不成,反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且派手下儒将陆逊积极迎战,但人数仅只有五万人。可夷陵之战的走向就是在这一刻,胜利天平倒向了东吴一侧。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吴两军在此对吃了六月,刘备求战心切,而陆逊则避而不战。蜀军的士气就在此际慢慢丧失,吴军则由于积极备战,在此时反倒不急于迎战。
陆逊看出蜀军放弃了水陆并进,还做出了七百里连营的愚蠢战略方针。随即他向孙权提议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于是陆逊排除小股部队身藏茅草一把,进寨杀人放火,一看果有奇效,立即大范围进攻。刘备被杀的猝不及防,惶惶逃之,依赖身边将士抵死相救,终送刘备安然逃离。但也导致蜀汉军队死伤殆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希望。
四、夷陵之战的结局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匆忙称帝后三个月,挥兵向东,征讨孙权,出师之名曰“为弟报仇”。孙权首先向刘备求和,却反遭刘备摒弃,于是派陆逊率军迎战,另一边向曹魏集团求和。陆逊到了夷陵、猇亭之后,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阻挡住了蜀汉所向披靡的攻势,更是在公元222年八月,一举击败蜀汉军队。这是刘备继关羽失荆州,张飞被残杀之后的又一大损失。
东吴守住了荆州,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刘备更是在白帝城一蹶不振,抑郁而去。这场战役之后,魏蜀吴三国基本又回到了战役之前的状况。
蜀吴联合抗魏再也没有出现分歧,夷陵之战也被称作三国分界点之一。
五、历代评价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xí]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夷陵之战的成语
破釜沉舟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一鼓作气
风声鹤唳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关于夷陵之战的诗句
《无题》
夷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
临危不改平生志,傅彤程畿汉将军。
《无题》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白帝城怀古》
(清)金科豫
昭烈祠堂近水滨,帝城西望莽荆榛。
千秋遗恨悲荒燹,六尺宏谟托老臣。
延汉有心天不祚,复雠无愧义终申。
至令身后街亭役,犹使英雄泣识人。
以上关于夷陵之战简介,三国演义彝陵之战主要内容等话题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若有不足之处,请谅解,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关于三国著名战役的夷陵之战的相关知识,一起探讨,一起收获。